当前位置: 企业文化 >> 员工风采

参皇文化

 
读《隆中对》有感

    今天,我参加了由集团育种分公司组织的培训,收获很大。尤其是唐总提及到的《隆中对》里面的哲学,发人深思。

    在高中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,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少了解,也不知道其中蕴含的道理。现在仔细品读,其蕴含哲理之丰富,今天的政界和商界,都值得学习借鉴。

   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,充分体现一个领导者思贤若渴的心理,这个心理,一直有一个信念来支撑,这个信念就是“兴汉室,信大义于天下”的目标。当然,刘备也是有自知之明的,一点也不骄傲自满。正是这样的道理理念,才能让诸葛亮这样的人才甘心愿意为他出谋划策。

    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里有这样一个镜头,“隆中对”即将结束的时候,诸葛亮取出一张军事地图,呈现给刘备,在当时,一个军事谋略和一张军事地图,往往是制胜的法宝!其实诸葛亮早就为刘备准备了这一份大礼。所以,不管是谁,有所准备,才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大展身手。

    具体,看一下诸葛亮的谋略:

    第一层,根据当时的时态,诸葛亮提出了“不可争”与“不可图”。为什么不能与他们“争”和“图”呢?就曹操来说,从过去看,“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”,但经过官渡一战,曹操却打败了袁绍。曹操之所以转弱为强,不仅是时机有利,而且也是“人谋”得当。从现在来看,“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不仅军队实力空前强大,并且挟持了汉献帝,打着堂堂正正的旗号,来号令天下了。对这样的劲敌,暂时是“不可与争锋”较量的。再就孙权来说,“孙权据有江东”,从孙坚到孙权“已历三世”,有牢固的统治根基,国势险要,人民归附,又有张昭、周瑜、鲁肃、程普等贤能之士为之效力,这是难以动摇的。因此,只能同他结成同盟,而不能去打他的主意。中原的曹操既“不可与争”,江东的孙权又“不可图”,到底该怎么办呢?

    第二层,就“可争”和“可图”的荆益两州加以陈述剖析。从荆州来看,北边有汉水和沔水之利,南边直到南海,可取得资财。东边和浙江相接,西边直通巴蜀,地处东西南北要冲,“此用武之国”,是兵家必争之地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,据此即可控制吴、魏,保住巴蜀。从益州来看,地势险要,土地广阔,物产富饶,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个地方的有利条件,建立了帝业。言外之意,益州同样可以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。既然荆益二州具备地利、人和的条件,那么刘备能否据为己有,以及据为己有之后又该怎么办呢?

     第三层,说明刘备完全具备取得荆益二州的条件,并进而申明取得荆益二州之后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前景。“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天下”。这是说刘备作为皇帝的后代,起而发难,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举,是有足够的声望和号召力的。再加上“总揽英雄,思贤若渴”的美德,就一定能够上下团结一致,取得荆益二州。等到“跨有荆、益”,就要“保其岩阻”。“保其岩阻”是就军事方面说的,它包含着坚守阵地,蓄积力量,作好准备,待机而动等内容。要保住这块基地,还必须对西南少数民族做好“和”好和安“抚”工作,以巩固后方,解除北伐中原时的后顾之忧。在对外政策上,要“结好孙权”,采取联孙抗曹的政策;在内政上,要“修”,也就是要修明政治,这包含抑制豪强,施行耕战,举贤任能等一系列措施,以革除刘璋的弊政。

    这样的谋略,足见诸葛亮的智慧。坚定目标,分析当下环境,面面俱到,才能有所作为。

    跳出隆中对,统观整个三国,可见诸葛亮整个谋略是多么的正确。但是,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,刘备、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,结果遭到了孙、曹两面的夹攻,而失去了荆州。特别是吴、蜀彝陵一战,西蜀元气大伤,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,后主刘禅昏庸无能,西蜀每况愈下,致使诸葛亮“兴复汉室”,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。

    刘备集团下坡路的开端,跟刘备这位大领导脱不了干系!因为张飞、关羽相继去世后,刘备一心想着为二弟、三弟报仇,把当年诸葛亮制定的“连孙抗曹”的谋略抛之脑后,上演了“白帝城托孤”的悲情画面。所以,不管任何时候,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客观冷静分析问题,一切以大局为重。意气用事往往带来不好的结果。

    《三国》到了日本,成了好多商界热捧的对向,因为三国里面确实蕴含了很多商业上的谋略智慧。

上一篇:读《隆中对》有感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篇:别样的双十一